将心比心,换做我是准备买保险的行外人,估计也会这么想——
为啥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,不赔不就等于赚钱?
我这张保单50万,他们一拒赔不就白赚50万?
多拒几张,四舍五入收到的保费不就都是赚的~
啧啧啧,保险公司这货色,估计就是靠拒赔赚钱的吧?
就这样,我还怎么能放心把钱交给保险公司?
举个例子方便理解:
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,预计100个人里会有10个人发生保险事故,但实际上只有8个人发生了,少赔了2个人的钱,就是死差益;
要是实际发生的人数大于10人,保险公司多赔钱,就是死差损。
这么说,保险公司真的是靠拒赔赚钱咯?
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,“让子弹飞一会”。
2.费差
官方解释,费差就是运营保险产品的预计成本和实际支出产生的差异。
假设保险公司运营一款产品的预计成本是1000万。
但由于保险公司找到了一个费用低、效果好的广告渠道,800万就搞定了,那么省下来的200万就是保险公司的费差益,反之就是费差损。
此刻你应该懂了吧,你平常看到的各种保险广告,都是保险公司用白花花的银子砸来的~
3.利差
有人可能还不知道,我们交的保费基本都被保险公司拿去投资了。
投资就会有一个预定利率,也就是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开发产品规定的利率上限。
比如增额终身寿,当前规定的预定利率上限是3.5%(再高也不能超过这个值),保险公司拿着我们的保费去投资,如果实际投资回报率是4.5%,那么就产生了1%的利差益。
假设可投资保费是100个亿,获利1%,就是1个亿的利润。
好了,现在死差、费差和利差都一一科普结束,那么重点来了:
很多人以为的保险公司靠拒赔(死差)赚钱,是真的吗?
02
看看下面这两点,你就知道答案了:
1.有法律给我们撑腰
我们投保时签署的保险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。
只要投保符合程序,做好了健康告知,出险情况也符合条款要求,并根据要求提交了相关资料,那么保险公司是不能拒赔的。
有人可能要说了:“那会不会故意拖延时间不赔?给我耗上个一年半载的,它拿钱去投资钱生钱,我可等不起……”
《保险法》对保险公司的理赔时效也有明确规定,无需我们操心。
2. 保险公司并不想拒赔
对于保险公司来说,拒赔固然能赚到钱,但一拒赔,名声也就坏了。没了消费者的信任,公司很难走得长久。
何况,现在可是互联网时代,要是真的恶意拒赔,闹大了,那么大的保险公司面子往哪搁?生意还得继续做呢……
放心吧,保险公司精得很,不会做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事。
所以,死差不是保险公司收益来源。
至于费差,这部分能赚的钱也是小数,尤其是大公司,广告、营销少不了,不赔钱都算好了。
而利差,就是保险公司大展拳脚、真正致富之处。
保险公司的投资数额基本是以亿为单位的,为了维护稳定的金融环境,《保险法》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作出相关规定:
我们交给保险公司的钱是不能随便投资的,投资必须遵循“安全性原则”,不过,从《保险法》列明的各种投资渠道来看,这笔资金的操作空间还是比较大的。
近年来,受疫情影响,经济大环境不怎么好,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投资想要获得高收益,都很难。
增额终身寿险作为锁定终身利率的理财产品,不仅安全性有保障,减保还灵活,买的人也就越来越多。
保险公司需要给到消费者保证的高收益,以及灵活取钱的减保操作,投资难度大大增加。
所以新上线的增额寿收益普遍比旧产品低,对减保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。
这就是最近这段时间越来越多人抢着先入手增额寿的原因。
03
最后,我们来总结一下:
死差、费差和利差都是保险公司的收益来源,其中占大头的主要是利差(投资),而不是死差(拒赔)。
从业以来,我接触过无数理赔案例,保险公司拒赔,基本是因为投保人没有做好健康告知。
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,像重疾险的理赔款,动辄几十万上百万,肯定要查一下患者病史,看看是不是骗保(我之前写过文章科普,点击查看→保险公司是怎么查病史的)。
所以担心被拒赔的朋友们,做好健康告知,就可以放心享受保障啦~
说到底,买保险的本质就是——我们利用保险公司获得保障或收益,保险公司拿着我们的钱去投资获利,各取所需罢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