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国家宣布开放三胎,鼓励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孩子,以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。
消息一出,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不少朋友还在“要不要生”“一胎好还是二胎好”中纠结,想不到吧,三胎政策都来了。
网络上也有不少关于三胎的搞笑段子:
学姐似乎看到了大家一脸苦笑。
其实当代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生孩子,根本原因不在于养不起,而在于负担不起教育成本。
什么学区房咱就先不说,单说孩子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毕业,花费就是几十万,如果还要考研甚至出国留学,那么教育成本就高达百万。
并且现在的家长大多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、90后,有着教育不能“躺平”的共识,也明白给孩子最好的传承就是教育。
为了让孩子获得高质教育,未来过上更好的生活,除了基本的学校教育,诸如课外补习班、艺术特长培养班,以及各种能够增长见识的出游、旅行,可谓是必不可少。
而这也就间接地拉高了教育成本,让大家形成焦虑,从而导致拒绝生孩子。
不过为人一世,肯定是迈不过做爸妈这道坎儿的。
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开销带来的焦虑?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?学姐来支招~
本文重点
>>主动承担教育储备的压力
>>循序渐进且有规划地开展教育储备
主动承担教育储备的“压力”
近几年来,关于“爱”与“陪伴”的亲子类鸡汤文在网络上盛行,很多家长受其影响,以为只要有“爱”与“陪伴”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对此学姐要说,“爱”与“陪伴”固然重要,但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是得充分考虑现实。
正如老话说: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精就精在这个“计”字。
作为家长,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有理性、独立的思考。
除了当下的陪伴和快乐,更重要的是要主动承担起给孩子长远规划教育储备的“压力”,打好教育的“物质基础”,做好教育规划。
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满足孩子想上补习班、学习艺术参加艺考、读研考博、出国留学等教育需求,真正平衡快乐与成长的长远意义。
循序渐进且有规划地开展教育储备
既然要主动承担起给孩子长远规划教育储备的“压力”,学姐建议各位家长早做打算。
因为对于流动资金有限的普通家庭来说,教育储备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,往往需要长期循序渐进且有规划地积累。
而在这方面咱们有两种方法,一是传统教育金,一是新式教育金。
◆ 传统教育金
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规划都比较传统,往往是通过定期存款(源于工资、房租收入),亦或者是有效投资(买基金、炒股票)的方式来完成孩子的教育金原始积累。
但事实上,这些方式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不稳定性,在中途家长有可能会因为买房买车,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挪动这部分教育金,从而导致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。
为了规避这些风险,新式教育金应运而生。
◆ 新式教育金
新式教育金,指的就是给孩子准备的专款专用理财账户。
“专款专用”听起来简单,一般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理财产品时,就会建议客户为孩子单立一个户头,往里面存钱买理财就完事了。
但我们“专款专用”的教育金规划,要想真正做到为孩子的梦想铺路,使每个特定阶段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,实际是需要具备以下4个特征的:
● 法定性
子女教育是刚性支出。按照法律规定,子女出生即享有受教育权利,父母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义务,而受教育本身就需要相应费用。
这也就代表着,这份刚性支出是不能出现任何亏损和流失的,同时也不能占用其他家庭刚性支出(养老、日常生活消费)的额度。
这就要求教育金规划的现金流收入,必须是一种刚性收入,正好匹配子女教育的刚性支出。
● 时效性
孩子到了特定年龄就要上学(比如,一般7岁上小学,15岁上高中,18岁上大学),对应阶段的学费,是无法延期缴纳的。
到了孩子上学的时间,如果家长拿不出学费,就会耽误孩子受教育。
所以对于教育金的规划,咱们要重点关注时效性,在确定的时间,要有确定的现金流。而在这方面教育金保险也是有保障的。
● 长期性
子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从读幼儿园到大学毕业,再到后面读研考博出国留学,教育战线拉长至20年左右。
这对教育金来说就是一个考验,需要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。
● 独立性
作为给子女教育设立的专门账户,它的性质就像个人养老金账户用在退休规划,住房公积金账户用在购房规划一样,需要做到专款专用。
并且,这个“专款专用”不只意味着家长独立建立孩子名下的储蓄账户,而是要保障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双重独立,即,任何时候不受特殊事件影响,比如,父母离婚分割财产,监护人突发意外离世等。
世事无常,我们无法预知意外,也无法防止意外发生,只能为意外做好准备。
所以,保持教育金的独立性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学姐总结
综上,我们说,科学的、真正能为孩子保障未来的教育金规划应当符合以上的特性,符合这些特性的教育金产品或产品的组合,也才是子女教育规划的最佳选择。与此同时,也能充分缓解教育开销给家长带来的焦虑。
因此,教育金的单品配置或组合配置,可不能随便选,或只是做个简单的储蓄账户。
咱们除了要考虑收益问题,还得考虑当下的经济情况、产品是否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等问题,结合家庭现金流、家庭人口结构(比如是否有二胎)等各方面情况,综合考虑才能选出最合适的。